展览时间:2013年11月12日——2014年2月16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二楼书画厅、地下临展厅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所谓人生如戏莫若如是。人一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模式决定了这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本次展览的主角——文徵明,在他那个历史时期似乎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五百四十多年后,当我们面对他所留下的作品与文献,以及翻看他的同辈或后辈关于他的传记资料时发现,不能仅仅以“文人画家”四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在那个历史时期,他还自觉或不自觉的扮演了很多的社会角色,比如文人、画家、书法家、鉴藏家、老师甚至政客等等,当然还有学生、儿子以及丈夫、父亲。这些角色令这个人物如此的精彩迷离。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后以字行,更字徵仲,苏州府长洲县人。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斋号有停云馆、悟言室、玉兰堂等,故又号停云。因曾任翰林院待诏,后人又称其为“文待诏”,也有人称其为文太史。后因其子文彭之故,敕赠修职郎南京国子监博士。私谥贞献先生。文徵明德才兼备,博学多能,诗、文、书、画俱工,领袖群彦。诗文方面,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书画方面,他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可以说,文徵明是明中期吴中诗文书画领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稍后出生,同样被认为是苏州文坛领袖、大史学家的王世贞这样评价文徵明:

“夫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裔夷,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

不仅如此,王世贞在这篇《文先生传》结尾处还写道:

“王世贞曰: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寅伯虎。彼自以专技精诣哉,则皆文先生友也,而皆用前死,故不能当文先生。人不可无年,信乎!文先生盖兼之也。先生晚而吴中人以朱恭靖公希周并称。夫朱公者,恂恂不见长人也,何以得比称先生哉?亦可思矣!”

看来,文徵明在当时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世人心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大多是成功并值得肯定的。试想,如果当年文先生有如此雅趣,于停云馆或友人王献臣的拙政园举办个展,必定轰动苏城,大家倾城而出,携友相看也未可知。

五百四十多年后,我馆举办“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首先面对的是文先生留下的这些作品与文献,以自己的理解,为观众解读那个年代文徵明所扮演的如此众多的社会角色。我们希望观众在直面作品的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徵明:作为府学生,他如何在八股取士的夹缝中寻求一次又一次的生机;作为从九品待诏,他如何在大礼议事件中进退维谷;作为古文运动的追随者,他如何在古文和程文中抉择;作为明代中期苏州文人的中坚人物,他如何在传承吴地文脉的同时有所创新;作为文人画家,他如何在继承中突破传统开创“文派山水”;作为书法家,他如何从“拙于书”开始蜕变;作为鉴藏家和帖学家,他如何通过跋文和书帖传递自己的审美趣味并影响世人;作为老师,学生和子弟如何在他的言传身教中受益……

当理解文徵明所扮演的如此多的社会角色之后,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个“主吴中风雅数十年”的文先生的个展,再次吸引人们对明代苏州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注与讨论。

今天,在文徵明亲自设计的拙政园边,他的笔墨作品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当我们静静欣赏这些五百多年前的作品,看着画作上鲜红的“惟庚寅吾以降”,希望观众回到他的画作本身,通过文徵明扮演的众多的社会角色,再次还原“真正的文先生”,还原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并将之发扬光大。

至此,特别鸣谢给予本次展览大力支持的二十一家海内外文博机构。

是为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