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兵戎相见——青铜兵器
战争是吴越楚相互关系的直接形式,青铜兵器是吴越楚争霸会盟的真实写照。在追逐大邦之梦的征途中,在戈光剑影的战场上,他们常年兵戎相见,互相厮杀。吴、越两国尚武轻死,兵器数量丰富,质地优良。楚国好勇善战,兵器兼容并包,尽收吴越。
春秋晚期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通长57.5厘米,宽4.8厘米
L 57.5cm, W 4.8cm
2014年征集
苏州博物馆藏
“一”字形窄格,圆茎带两道箍,圆盘形首,剑脊隆起,宽斜从,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铭文在剑脊两侧,每侧各一行,共75字。
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涉及寿梦、余祭、余眜三位吴王,吴、越、楚三个国家,伐麻之战、御楚之战、御越之战三场战争。因此,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春秋晚期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
L 58.3cm, W 5cm, Guard W 5.5cm, Grip L 9.4cm
苏州博物馆藏
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许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
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这柄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春秋晚期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通长55.7厘米,宽4.6厘米
L 55.7cm, W 4.6cm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剑身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同心圆圈。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琉璃和绿松石。
剑身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错金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楚越关系密切,楚惠王之母为勾践之女,越国亦为楚国所灭,此剑或为越人陪嫁品,或为楚人战利品。
春秋晚期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长24.3厘米,宽11厘米
L 24.3cm, W 11cm
1961年山西万荣庙前贾家崖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此戈同出两件。舌形长援微翘,上下有刃,中脊隆起,下刃弧连宽胡,胡上三穿,阑、胡端截平,长方直内有一穿。
戈上共有错金鸟书七字,一面援上两字,胡部四字,识为:“王子(于)之用戈”,另一面援上一字识为:“王”字。内端错金云纹。
此戈系吴王僚为王子时器。
春秋晚期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通长53.8厘米,身宽4.7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厘米
L 53.8cm, W 4.7cm, Guard W 5.5cm, Grip L 9cm
苏州博物馆藏
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双刃呈弧形,中脊隆起,两从斜弧。剑格作倒凹字形,两面均铸有双钩线鸟书体铭文,字口间嵌满片状蓝绿色松石。圆茎实心,上有两道凸箍,饰细致云雷纹并镶嵌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七圈凸棱线组成的同心圆,在中心点圆周则有七条燕尾形凹纹,向着凹点内聚,而整个剑首面平漫极纤细斜格纹为衬底。
剑格两面铸有典雅的双钩鸟篆体铭文共八字。剑格正面:“戉(越)王,王戉(越)”;剑格反面:“者旨于睗”。
其中越王二字重文,连读应为「越王者旨于睗」。即《史记·越世家》所记载的越王勾践之子「鼫与」。
春秋晚期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通长32.4厘米,茎长5.4厘米
L 32.4cm, Grip L 5.4cm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身中起脊,扁圆茎残留木痕,系装柲之所。遍体饰菱形花纹。
鈹身近茎处茎处两侧铸铭:“工(攻)(吴)大,工(吴)自元用”。
春秋晚期
通长27.3厘米,援长19.6厘米,胡残长6.8厘米
L 27.3cm, Blade L 19.6cm, Hu residual L 6.8cm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戈头,援有脊,不甚明显,长胡三穿。援前部较宽而中部较窄。内上一穿,周沿饰双线纹。内下角有小缺口。内较窄,栏后稍残,其上有安装木柲痕迹。
胡上有篆书铭文两行六字:“王子午之行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