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蕉荫梳妆笔筒
明 口径10.2cm 底径10.2cm 高14.3cm
此器以浅浮雕兼线刻法刻二女仆侍主母梳妆情况。仕女造型高额广颐,身材颀长,是典型的明中期模式。同时又可从衣带装束,日用器具上找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子,可谓安景置物凿凿有据。
各位尊敬的观众及市民朋友:
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苏州博物馆2020年度新志愿者招募工作将推迟启动,具体启动时间请关注苏州博物馆官网或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通知。
感谢广大观众及市民朋友一直以来对苏博志愿社的关心与支持,苏博志愿社的全体志愿者也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用热情、专业和耐心服务更多苏博观众。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相信我们定会战胜疫情!
苏州博物馆
2020年2月7日
这件玛瑙饰品于1966年在苏州虎丘乡凤凰墩的王锡爵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王锡爵是苏州太仓人。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谥号文肃。
这件玛瑙饰为不规则形,是作者根据玛瑙的不同玉髓纹饰,因材施艺,采用镂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琢而成。一面雕刻有一位高士,神态安详,身着宽袖大袍,一手持杖藜,一手拿书。一位门生跪见高士,拱手作揖。左上角的湖石之上浮雕一只猴子,悬吊树间,两眼圆瞪,玛瑙中的黄色被巧妙运用为猴子的眼珠,极为生动。另一面,一只鹿站立于悬崖上,昂首挺胸,鬃毛毕现。右侧一株古松向上弯曲伸展,松针如轮,错落分布。左侧和上方雕刻灵芝。老人、松树、灵芝和小鹿的图案有着福禄双寿等美好寓意。
长19厘米 宽19厘米 高21.5厘米
此方笼以紫檀木制,而紫檀乃名贵木材之首,全赖南洋进口,奇货可居,清代中期以后则更为少见。材既稀贵,工更考究,骨架梳条各光滑细腻,整齐划一,而其组合,榫榫紧扣,天衣无缝,梳条穿嵌,密不透风,其严谨及挂细的程度在纯手工生产的情况下,真有些不可思议。华屋既成,装潢亦精,如门饰及压底饰,食罐饰,吊环等,皆紫檀戗金,纹饰吉祥华美;两条跳梗,两头各雕作卷草纹,中间雕斜瓜楞纹,形奇工巧;其他如底盘用玳瑁,鸟食罐或以缠枝青花,或以卷荷形白玉,亦是奇珍异宝。笼门内落戗金丝“三畏”款,钩为纯银打制,钩形优美,全钩设有三个活轴,可使笼钩作任意方向转动,尤见匠心。
清(1644-1911)
口径12.1cm,底径9.2cm,高11.5cm
此沉香木质笔筒,受明代嘉定竹刻名家“三朱”一派影响,工雕镂之法,精雅绝俗。笔筒故作凹凸之形,乃仿竹根天然形态,笔筒周壁上部凹凸尤甚,作石壁嶙峋状,下部周壁高浮雕深刻拳石、松、菊、灌木、杂卉、浅滩、蓼草、蒹葭等,石分四面,枝分前后,布景繁而有序,有疏有密,所雕物体自然逼真,雕刻手法亦因物施刀,灵活多变。又间缀两人物,一蓑衣者独坐船头,左手持竿,右手挂饵,船隐于石后;一高髻赤膊者,裤腿高卷赤足立于浅水中,正弯腰网鱼,皆生动传神。此沉香木笔筒雕镂工巧,叹为奇枝,唯惜草木盛大而人物偏小,略不称比例耳。
长115厘米 宽42厘米
图绣一长者端坐亭台中央,额高眉长,表情怡然。另有三人,一捧仙桃,一持美酒,一举灵芝,神态恭谨。背景有山水松石,翔鹤走鹿,杂花丛树。人物的衣服选用齐针、套针、接针、戳纱等针法,用辫子股针勾勒榻沿、云纹、山石。上有“南极逢星诞,群仙称祝来,颐君置不老,岁岁寿筵开”的诗句,接针绣三方朱文印,分别为“静观”、 “露香园”、 “青碧斋”。
© 2010-2021 苏州博物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06052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