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馆藏谢家福档案选辑校释(七)——凌淦(等)致谢家福(等)函稿
作者:徐钢城
19.凌淦致费延釐、谢家福、王伟桢函(光绪四年七月十四日)
芸舫、绥之、仙根5诸仁兄大人均鉴:
迳启者:淦于六月廿二日与纯翁分道,另办修武北山,具详初九日怀庆所发函中。初十日由覃怀重赴济源,补查孔山之龙潭、靖上两里。查两里自四月十八日后,未得透雨,补种之,秋颇为减成。正开办间,昨得崔季翁来函,云:专差往林县探视,悉该处于十四、十六等日雹灾甚重,灾民纷纷逃至彰德,愁惨之状,难以笔罄!目前权其缓急,不如暂舍各处,急救林县云云。弟即致书纯翁,嘱其赶办荥泽一带;致书佑翁,嘱其赶办修武、延津等处。弟等办孔山,地不甚广,二十以前可以竣事,将会合驰赴林邑。刻接高云翁来函:原武自六月初八日后未曾得雨,日上蝗蝻滋生,田陇间如蜂屯蚁聚云云。弟等自渡河以来,所有查赈各处,惟视被灾最重之区而趋之,赖南边款子源源接济,得以藉手。方冀秋收可望,遗黎或有更生之庆。不料林县忽遭冰雹,原武又生蝗孽,非常之灾,层见叠出,令人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为今之计,原邑惟有认真搜捕,贤令如高君,度不至束手无策。林县办法,惟有将逃亡彰德者资遣回籍,确查灾区,分别给发麦种、资本。惟是秋间种麦,须俟明年四月方有收成,饥民嗷嗷待哺,为日甚长,非格外施恩,断难存活(林县被灾本重,且地方辽阔,又在万山之中,办理非易)。仰赖南中乐善诸君子大发慈悲,为山覆篑,造塔合尖,救人救彻,功德无量!弟等承乏奔走,惟有竭尽心力,仰副诸君子之盛德,断不敢因时事孔棘,稍存畏难之心。青松白石,共鉴此诚!专此彪布,敬请台安。
弟凌淦顿首
七月十四泐于济源西门外启运书院,时漏下二鼓
苏、沪诸君子前均此致意
附录彰德武卫门禀报一纸(季翁抄来):
敬禀者:顷奉宪谕,询查林邑雹灾情形。遵即查问,据过往难民称:起自该县东北三十里之可连山、至于县东之鹿山,长三十余里、宽四五里不等,共二十八村,内极重者十三村。据林县知县报:彰德府于六月十四、十六等日,东北河顺村以及北乡任村等处被冰雹,损伤田禾五十余村,长五十余里,河顺二十一村被灾尤重。各等情查:连年旱荒饥疫,死者过半;自三月后,雨后设法布种,及到谷黄待收之时,遽遭此灾!该县黔黎。何以为生,可惨可怜云云。
(朱丝栏笺,四纸。每纸八行,笺纸左下角有“长泰斋”)
按:覃怀者,地名。在河南温县,旧怀庆府地。《书·禹贡》有:“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传:“覃怀,近河地名。”疏:“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字共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覆篑者,典出《论语·子罕》:“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马融注:“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谓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宋·范仲淹《上执政书》有:“夫天下祸福,如人家道,成于覆篑,败于疾雷。”合尖者,造塔工程时须塔顶合尖,方能宣告功成。故以喻最后一步。宋·赵昇《朝野类要·余记·破白合尖》有:“选人得初举状,谓之破白;末后一纸凑足,谓之合尖。”孔棘者,紧急,急迫。《诗·小雅·采薇》有:“岂不日戒,玁狁孔棘。”郑玄笺:“孔,甚也;棘,急也。”亦作艰危,困窘。南朝 梁·沈约《郊居赋》有:“伊皇祖之弱辰,逢时艰之孔棘。”黔黎者,百姓。黔,黔首。《礼·祭仪》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唐·孔颖达疏称,庶民因以黑巾裹头,故称。晋·潘岳《河阳县作》诗有:“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凌淦和陈常于8月3日赶回怀庆,稍事休整,8月8日绕道温县的覃怀,接赈孟县的西北岭,然后重赴济源,补查孔山所属龙潭、靖上二里。此处在济源首赈时就曾考虑经办,后因急办原武而作罢,但该地自5月19日后,就未降透雨,旱情严重,其苦万状,令义绅们终究不忍割舍。惟8月初,熊其英等正在荥泽、郑州、武陟一带办赈,而获嘉赈局的严作霖等正在延津、修武一带办赈,皆分身乏术,故凌淦又一次奔赴救急,会同8月6日先行赶去察勘的瞿家鑫一起查放。因孔山地域狭小,估计8月18日之前即可完毕。但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8月6日崔季芬从开封回到怀庆,告知林县先后于7月13日、15日遭受冰雹袭击,从县东北三十里的可连山、到县东的鹿山,方圆一百五十余里(一说二百余里)农田庄稼毁损殆尽,县东北的河顺等十三村(一说二十一村)被灾尤甚。8月11日他再次写信给凌淦,称派专差到林县探视,了解到当地平民罹此灭顶之灾,死亡过半,幸存灾黎正大批逃往彰德府城安阳,其状惨不忍睹,当务之急应先救林县。8月12日高云帆又来信,禀知原武自从7月7日起,一个多月滴雨未下,方苦亢旱,不料又爆发蝗灾,陇亩间密密麻麻,疯狂啃食夏麦,急需驰援。此情此景,让自诩身体顽健、精力旺盛的凌淦亦感觉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只能徒呼奈何!权衡利弊,他决定先救林县之灾,考虑到林县辖地辽阔,又在万山丛中,济源赈局一己之力难以应付,只能期待与获嘉赈局通力合作。另一方面,他们还想由孟津、济河接办新安、渑池,和胡培基等主持的灵宝赈局成犄角之势、彼此呼应。此函书于1878年8月12日。
20.凌淦致费延釐、谢家福、王伟桢函(光绪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芸舫、绥之、仙翁仁兄大人均鉴:
飞启者:怀庆一带自七月十五日起、二十二日止,连日狂风暴雨,时而白昼晦冥,气象愁惨,沁水陡发。二十日河内、武陟两处同时决口,河内之亢村地方,抢险堵住,幸而无患;而武陟西乡、原村地方,离城五里,竟开口七八十丈,泛滥横决,淹没村庄无算。闻难民逃出者,避居高阜,颠连之状,有非《铁泪图》所能绘者。弟初九日由怀庆寄函一通,十四日由济源寄函一通。孔山之龙潭、靖上两堡,于十六日查竣,于十七、十八两日开放,因连日风雨,廿一日始放毕。大口给银六钱、小口四钱,大约计六千口,尚未结算。廿一日季翁专差来函,廿二清晨弟即赴怀庆,路上泥淖难行,乘季翁坐车,两驴绝健,傍晚始至。昨日向河内索车四辆,赴济接星五诸君,一面预备驴马,俟诸君到后,仝往武陟,拟将露处难民先行设法赈给。该处一经水淹,车不能行,昨晚风雨交作,黄昏大雨倾盆,三更方止,决口地方有不堪设想者。林县赈事,已函致纯叔赶紧前赴矣。先此布闻,详细情形,容俟到后续布。
弟凌淦顿首
七月二十四日上
(据原稿副本录)
按:颠连者,困顿,苦难。元·王冕《江南民》诗有:“无能与尔扶颠连,老眼迸泪如飞泉。”明·宋濂《故庐陵张府君光远甫墓碣铭》亦有:“君配刘氏,轻财重义,人有颠连者,解衣推食无吝。”
1878年8月13日,高温盛夏、亢旱已久的怀庆府风云突变,狂风暴雨不期而至,猛烈地袭击着这片枯焦的土地。自13日至20日,连续八天倾盆大雨如泄如注,加上狂风肆虐,天色昏黑,白昼亦如黑夜般恐怖。18日,惨剧终于发生:由于暴雨导致上游山洪猛涨、来水量巨增,发源于山西沁源、流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武陟的沁河两处垮坝决口。沁河下游本来就是水流曲折,落差极大,水势激荡多变,素有“沁无三里直”之称,且雨季洪水峰高势猛,瞬间流量变化迅猛,极易造成水患。而且沁河下游与黄河交汇处的武陟县段,由于泥沙淤积,加之长期受黄河洪水顶托,导致河床高出两岸达数米,成为地上悬河,即使枯水时节,也仿佛一颗定时炸弹悬在两岸百姓的头顶。在此番暴雨的连续侵袭下,河内亢村驿和武陟原村老龙湾两处最薄弱的堤岸,终于在同一天先后发生决口。前者经奋力抢险,幸而堵漏成功,未造成大害;而老龙湾决口则未能幸免,河堤崩塌溃口处长达二百多米,洪水从悬河决口奔腾倾泻而下,沁河北岸数十个村庄顷刻遭遇灭顶之灾。洪水裹挟着泥沙,所到之处,冲毁房屋、淹没田亩,并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而由于消息闭塞不通,此时凌淦正在孔山的龙潭、靖上两地忙着查赈,对此突发灾况一无所知。他于12日从济源赶往孔山开查,14日查毕,原拟15至16日两天散放完毕,但因连日风雨大作,拖延至19日方才结束。19日,正当他忙于造册结帐时,崔季芬派人送来紧急求救信函,凌淦这才知道武陟决口消息,20日清晨他即乘坐崔特意给其准备的驴车,赶赴怀庆。自孔山至怀庆短短一段路程,沿途泥淖难行、如陷沼泽,花了整整一天才到府城。由于车辆难觅,21日凌淦又向河内索要驴车四辆,并派其赴济源去接瞿家鑫等人,准备待诸君到怀庆后,再一同奔赴武陟。等待总是令人心焦,偏偏心焦又逢连夜雨:21日傍晚风雨再次大作,淫雨倾盆而下,直到半夜方止。望着窗外的雨幕,预想着决口沿岸的惨象,凌淦已不敢再继续往下想象。此函书于1878年8月22日。
21.凌淦致费延釐、谢家福、王伟桢函(光绪四年八月二日)
芸、绥、仙翁仁兄大人均鉴:
迳启者:七月二十四日由怀庆挑递一函,计将达览。廿五日弟与星五诸君驰往武陟,急欲抚恤被水难民,季翁亦率队数十人前往,意欲至老龙湾抢险(原村在南岸,老龙湾在北岸,相距三、四里),恐此处一决,修武、获嘉、新乡适当其冲。行不二十里,闻老龙湾于廿三三更时漫口百余丈,属武陟者共淹二十余村。是夜宿王顺,次日五更赶程至武陟,适纯翁由原武亦至,遂同商议:纯叔回原,移局来办南岸(南岸原村地方,共淹二十三村,因老龙湾决口水已退出,惟田禾尽坏,坍塌房屋无数);弟与星兄先办北岸。岸口只有渡船两只:一济难民,一
备我们往来,季翁拨善泅水者十名,为拉船之用。廿七日弟与星兄渡河,先查中封村。水势急溜,船不能近岸,弟等用水夫负而趋。村中水冲之后,寸草全无,泥淖没胫。查该村房屋向有六百余间,今仅存一百余间;向有六七百人,饥疫死者三百余人,今存一百七十五人。房屋存者,泥土充塞,墙都裂缝,亦不能住。难民尽在高冈上露处,雨淋日炙,殆无人状。妇女幼孩啼饥之声,凄然欲绝。随带馍数百斤,先行给发。点查户口,不论大小口,每口给银一两,尤苦者倍给、或三四倍之。赈票不收回,以备将来续放。即择村中诚实者一、二人,来城中办粮食、锅子、席片,带往村中。次日查李梧槚村,情形亦复如是(计大、小口一百三十一名)。廿九日查岳梧槚村,弟因郭麓泉观察见招(适卓友翁自怀庆来),未克下乡。傍晚原局陈春翁、邹文甫至。初一日移居木兰店,借居王姓空宅。今日查杨梧槚,星翁与文甫往,此目前办理北岸被水各村之情形也。
弟等廿六日由王顺来也,晨过蒋桥地方(即大虹桥),有居民数十人跪道旁泣求云:该处之堤危险异常,数十村庄难以活命,急求拯救云云。季翁与弟急往堤上察看(离村里许),闻水声如雷,岸土已塌十余丈。正在指顾间,忽一声震动,又塌去丈余,离两人行走之处,亦不过丈余,令人胆裂!又行六、七里(离原村三里),至五七口,水势更猛,堤土塌去过半,大柎随波而去。遂与纯翁、星翁定议,谓与其焦头烂额,何如曲突徙薪。于是用以工代赈之法:即招原村一带难民负料(料即高粱秆子)运土;虹桥嘱张如馨、尹荩臣司其事,昨又嘱陈春翁往;五七口嘱陈少兰、司马书绅司其事。季翁派熟悉堤工之王守备在虹桥,而自己亲往五七口督理,约十日可以告竣,两堤修费约计共三千余金。至原村、老龙湾诸口工程,由官经办,我局概不与闻。此以工代赈、修筑两堤之情形也。
林县一节:我局势不能兼顾,且水不骤退,道路难行。现扬镇局侯敬翁在辉县,弟拟请其就近往办,已函致矣。
慈幼一节:济源共用银五百两有零,由张步翁经办;原武亦由步翁经手,已用千余金,现仍在火神庙开设粥厂。屡接诸君子来函云:此项以赵菘甫为主,张步洲、谈任之辅之。惟步翁与任翁意气不投,断难和衷共济。于是纯翁、菘翁与弟再三商酌,分局修武,专收无依孤孩,办理甚为妥善。岂知步翁大不以为然,昨由原武来书云:“上海保婴一款,托弟专办,与苏局不涉,扬镇局更属牛马无关,何意将保婴款拨与赵菘甫,令人不解?”又云:“保婴项下共寄来银六千三百金,济源、原武两处约用二千金,尚余银四千两零,究竟移作何用云云。”弟思同为善举,总贵实事求是,断不可存意气之私尔。我之见:菘翁聪明精细,经办此事,实心实力,必无贻误。步翁议论多而成功少,且痢疾初愈,精神不济,近纯翁又以一千金交渠自行斟酌办理,仍不舒服,且云将归矣。查阅历次来函,并无将申江孩款指交步翁一手经办之说,应如何办理之,更伏祈示知。禀稿读过,布置周密,钦佩之至!赵菘翁仍在修武,尚未移局怀庆。昨晚卓友翁来函云:修武水淹九十余村,东南较重,新乡城四面皆水,获嘉惟南门可通往来。刻拟专足至修,探听确实。佑翁现办延津,日上未通音问。常州潘孝廉振声于前月到原武,往林县勘灾,回来云:雹灾十余村,甚苦,其余秋种尚好。昨日来局,人甚朴诚,且能耐苦,今晨同星翁查户去矣。弟痢疾已止,顽健如常。前月廿八日接紧急家报,正在踌躇,昨得芸兄惠函及舍弟家书,欣慰奚似!内人病入膏肓,今得转危为安,实为万幸!继自今惟有努力办公,慎之又慎,冀得免于罪戾,幸矣。草此布覆,敬请均安。
弟凌淦顿首
八月初二灯下 诸同人均此致意
(九月廿三到)
(朱丝栏笺,四纸。每纸八行,笺纸左下角有“长泰斋”)
按:木兰店者,即木栾店。柎者,本指木筏。《管子·小匡》有:“(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方舟投柎,乘桴济河,至于石沈。”又《楚辞·九章·惜往日》有:“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汉·王逸注:“编竹木曰泭,楚人曰柎。”此处概指以圆木编织成片状,打桩插入堤岸泥土中。五七口者,《熊函》中称五车口。
1878年7月中旬起,河北地区经过江南义绅的大规模普赈,灾情大有转机;再加上普降甘霖,秋收似乎颇有把握。但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所有人的美好幻想:7月13、15两日,彰德府的林县发生雹灾;8月初,卫辉府的延津、封丘和怀庆府的原武、武陟等处均爆发蝗灾;8月18日、21日,流经沁阳、怀庆、武陟等地的黄河支流沁河,因连续暴雨而导致河水猛涨,先后决口多处,洪水破堤而出,汪洋恣肆,所到之处,波及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各县,冲毁房屋不可胜数,淹死平民一千余人。协赈诸君目睹此等惨惨之状,真是觉得天若有情天亦愁,不仅早先所作的努力全部化作乌有,救旱局也摇身一变而为救涝局。8月23日,凌淦、瞿家鑫等人火速赶往此次洪灾受害最重的武陟县,恰好崔季芬也率队数十人前往,两路人马遂一同投入老龙湾抢险之役。当晚,他们一行夜宿王顺村时,就已得知:位于沁河北岸的老龙湾于21日晨决口,溃堤长度达三百多米,武陟县受淹村庄共计二十三个。24日一早,众人继续赶路,路过沁河南岸的大虹桥乡(蒋桥)时,遇道旁灾民求救,称该处大堤岌岌可危。凌、崔二人赶忙上堤察看,发现决口已有三十余米之宽。正当两人在指顾之间,突然一声震动,离他们仅数步之遥的一段堤岸轰然崩塌,令人心惊胆颤。从此处再向前行六、七里路,到五车口,情况更为严峻,河堤已坍塌过半,水势凶猛。从五车口又行三里,凌淦等赶到位于沁河边的原村,距对岸的老龙湾决口仅三、四千米之遥。同日,熊其英也从原武赶来,经商定,由熊立刻返回原武,将赈局全部人马火速移来武陟,驻扎在沁河北岸的木栾店,并分头行动,熊其英率谈国樑、邵天禄等查办南岸原村一带,凌淦和瞿家鑫则先办北岸老龙湾一带。至于急中之急的堤坝抢险,采取官民结合、以工代赈之法,由张如馨、尹荩臣、陈春岩,联合崔季芬派来熟悉堤工的王守备,负责大虹桥决口;陈常、司马书绅和崔季芬督理五车口决口。在当地招募民工,背负高粱秸秆及土包,投入决口堵漏。所有修筑费用和民工工钱均由助赈局出资,财务出纳亦由助赈局人手司帐,一开始估计约需三千两,实际完工时耗费五千两。25日,凌淦与瞿家鑫乘坐渡船过河,到北岸中封村查赈,26日查李梧槚村,27日查岳梧槚村,29日查杨梧槚村。所到之处,田间泥深没胫、寸草全无,民居或者冲塌、或成危房,村民们逃至高岗避难,身无长物,日晒雨淋,饥肠辘辘,凄惨欲绝。仅以中封一村举例:原有房屋六百余间,水灾后只剩危房一百余间;原有常住居民近七百人,旱灾饥荒饿死过半,今复遭此劫难,再死一半,只剩一百七十五人,其余各村情形大同小异。凌淦等除随身携带干粮、每天查赈时随时给发外,不论大小口,每人施银一两,共计发放赈银一千三百多两,并派人到城中购置粮食、锅子、席片等生活必需物品,以解燃眉之急。随后邹文甫、潘民表亦先后赶来增援,老龙湾一带村庄急赈方告一段落。他们于8月28日移师沁河以南,借住在木栾店一户空宅内,同25日来此的熊其英等合办原村赈务。除武陟外,此番水灾尚波及修武、获嘉、新乡诸县,其中以修武为最严重,水淹之区计有九十余村,离居荡析,尤以东南各村为甚。获嘉城唯有南门尚可通行,新乡城则四面均被水围困。正在修武城外大王庙主持此地慈幼局的赵翰,每天紧急赶制馍一千个,分发给灾民;修武县令刘济臣也终于一改早先拒人千里的态度,主动前往木栾店,拜会江南义绅,恳请他们赴修武查户。因此凌淦与熊其英商定,待原村一带查赈完毕,即全数移局修武。至于获嘉和新乡,由于势单力薄,难以兼顾,故特致函正在延津办赈的镇扬助赈局严作霖,请其从延津折回获、新两地,并从南方所汇善款中再次拨出一万四千两交其使用。而8月初曾经设想的两局合办林县之议,现在只能作罢。且潘民表自常州一到原武,就立即前往林县勘查灾情,回来告知:除受雹的河顺等十余村外,其余各属秋麦长势尚好。加上积水一时难退,道途不便,凌淦为此写信给正在辉县的镇扬助赈局侯敬文,请其北上兼办。9月4日,又派瞿家鑫、尹荩臣携带赈银二千两以往,助其散放。慈幼方面,张文炳与谈国樑、赵翰的矛盾日渐激化,令凌、熊二人头疼无比。虽然实施分而治之,由赵翰管理修武慈幼局,由张文炳管理原武慈幼局,又将谈国樑调至熊其英身边,但张仍不满意,屡屡意气用事,处处掣肘责难,又放话说要撂挑回南方,叫人周旋为难。因此后方诸君,对张文炳亦颇有微词,在光绪四年十月初七日(1878年11月13日)上海方面葛绳孝、郑官应等致谢家福函中,就有“张步洲既开支薪水,而不知分量如此,此等人,弟以为较御人越货者尤为罪,浮非激论也!”之语。此函书于1878年8月29日。
22.凌淦致谢家福函(光绪四年八月十三日)
绥之仁兄大人阁下:
初四日奉布一函,度可达览。弟现寓武陟之木栾店,办原村、老龙湾两处决口,被水村庄,水灾之苦,更甚于旱。共有四十余庄,约月底可以竣事。出月拟办修邑,共淹九十余庄,而以东南为尤重,计村庄四十有六。林县雹灾,嘱瞿星翁会同镇扬局之侯敬翁往办矣。张桂一、蔡戒三初八日到木栾,均下乡查户,甚妥;苕翁、菊孙尚未知消息。收赎妇女一节,惜为之太晚耳。家乡赈款源源,实非始料所及,惟河北灾荒层见叠出,武陟决口,另发山水,波及修武、获嘉、新乡三邑;林邑则雹灾甚重;原武则蝗虫遍野;且济源之邵原、西阳两里,自五月十八得雨之后,直至七月十五始得大雨,新种已稿,无可补救。此外各县虽有秋可收,而资遣回籍者,室庐毁矣,田亩荒矣,其田产卖尽之家,正不知凡几!现在似乎安静,而民穷财尽,一到冬天,万不免于死亡。若实事求是,赈务无从歇手、亦无了期。弟等承诸同人之委任,息肩不得。昨与纯翁商议:谓与其务广而荒,不如谋专而精,拟此月办武陟后,九月办修武,十月办济源。岁暮天寒,正饥寒交迫之时,或分头散放,或轮流办理,惟归家要在明年二月耳。原武大令高云帆爱民如子,且续发南漕四千石,此县度可无虞。南中蝻不渡江,雨旸时若甚为可喜。弟所备另用银已罄,祈嘱雨亭舍弟先汇银一百两来,因未便借用公款也。草此,即请近安。
弟凌淦顿首
八月十三日
(据原稿副本录)
按:稿者,即“槁”也。枯槁。南漕者,漕米。
凌淦于8月24日急赴武陟沁河决口段,熊其英亦于25日赶到增援。经协商,凌负责河北老龙湾一带二十余村,熊负责河南原村一带二十三村。两地紧邻决口处,直接受淹者共有近五十个自然村,因为是突发灾害、猝不及防,所以灾况较之旱时更为严重。28日,凌淦结束北岸急救,移师河南木栾店,所有人员合办南岸查赈。经过助赈局义绅们紧急救助,加上抢修垮塌堤坝,局面稍有缓和,幸存灾民暂时摆脱了死神的威胁。但此番洪水来势凶猛,危害波及之处尚有修武、获嘉、新乡三县,其中修武因离武陟最近,受害面积也最大:共计九十余村被淹,其东南比邻武陟的四十六个村庄灾情尤为惨重。兼以修武县令慌忙前来求救,一改早前自负倨傲之态,故凌淦等决定9月底结束武陟赈务后,拟往修武办赈,获嘉、新乡则交付镇扬助赈局办理。至于林县的雹灾,因为本就路途遥远,被水后道涂不通,人手又不够,实在鞭长莫及。但苏、扬两局还是想方设法,分拨体力强健者奔去援助。镇扬局派出的是侯敬文,凌淦这边亦嘱托瞿家鑫前往。8月底,由江南抵达灾区增援的张桂一、蔡戒三到达河北,9月4日他俩赶到木栾店,随后便马不停蹄下乡查户。浙江助赈局的金苕人和熊其英之侄熊祖诒为后到河南者,他们准备接手黄河以南新安、渑池、灵宝等地,可此时尚未有其消息传来(因为灾区通信不便,驿递拖拉严重,甚至经常会有信件丢失的事情发生。凌淦从济源写信给开封的李麟策,竟需要十多天才能送达,比从开封写信送达苏州所需时间还要长)。灾区的残酷现状彻底击碎了赈绅们全身而退的美梦,凌淦意识到河南之赈“无从歇手,亦无了期”,据他预计最快也要到1879年2月底,才有脱身回家的可能。虽然如此,明知陷入了循环往复、无休无止的轮回之中,凌淦和熊其英仍然觉得:不能抛下饥病交迫的中州灾民不管,在人财两缺的情况下,他俩议定选择灾情最重的武陟、修武、济源三地,逐月轮流查办,务求解决重点、力保大头无虞。此函书于1878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