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关于推迟启动2020年度新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公告

各位尊敬的观众及市民朋友:

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苏州博物馆2020年度新志愿者招募工作将推迟启动,具体启动时间请关注苏州博物馆官网或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通知。

感谢广大观众及市民朋友一直以来对苏博志愿社的关心与支持,苏博志愿社的全体志愿者也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用热情、专业和耐心服务更多苏博观众。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相信我们定会战胜疫情!

苏州博物馆

2020年2月7日

关闭

论沈周的文人画情结

时间:2015年06月12日 浏览次数:35101
作者:叶子

引言

在中国文人画发展史上,沈周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文人画风早在宋代已趋成熟,至元、明时期已达文人画发展的高峰。处在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形成于明代中期,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流派,其开创者就是沈周。

沈周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师授交游等,对他的隐逸思想、画学观念和创作实践起到重要的影响,使他一生与文人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沈周的文人画创作,由师法古人入手,且始终以古人的传统笔墨丰富自己的创作实践,又在临仿古人的基础上直面大自然,从真山真水中获取绘画的“真本”,从而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推向一个高峰。

一 沈周生活的人文环境

1社会背景

明代初期,吴门地区的一些画家虽然已经初露头角,像徐贲、王绂、赵原、谢缙、刘珏、杜琼等人,他们继承了宋、元画法之长,诗书画并茂,发展了以笔墨情趣为主的“文人画”。但由于最高统治阶层并不欣赏,加上吴中“文人画”画风尚未完全成熟,还不能与当时的“院派”“浙派”相匹敌,他们毫无疑问是元、明之际画风的转承人物,是“吴门画派”的先驱。大约与“浙派”晚期代表画家吴伟崛起的同时,吴门诞生了吴派大师沈周。

沈周主要生活在明代中期。这一时期明王朝和元末割据势力的敌对情绪已基本消除,加上明朝统治中心已迁往了北京,苏州地区的文人学士也占据了朝中和地方官员的比例增多,他们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朝廷对南方画家的约束力大大减小,苏州画坛的文人画家增多,新一代文人成长了起来,这为“吴门画派”的产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沈周(1427—1509年),长洲(今苏州)人,字启南,号石田,五十八岁后自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沈周生长在吴地这块商业兴盛、传统文化丰厚的沃土中,在陈宽、杜琼、刘珏等传授影响下,远追董巨、元人,广师各家各派,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貌。于是,中国绘画产生了“吴门画派”,标志文人画走向兴盛的阶段。

2家传
社会与家庭的影响对每一位艺术家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引导沈周步入绘画艺术殿堂的便是他的家庭。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沈良琛是王蒙的好友,从刘珏《完庵集》和张丑《清河书画舫》记载看,沈良琛精通书画鉴赏,以心游于艺苑。祖父沈澄,号斋渊,别号茧庵,工诗善绘事,亦精鉴赏。其虽隐迹西庄,但交际甚广,友人中有身居朝中高官者,亦有归隐乡间的学界名流和享名于世的画人。这些实际上为沈周铺垫了一条较为平坦的社会通道。加上他的厚德高逸的品格、隐逸不仕的思想,以及对书画及收藏的爱好等,实对沈周的文人画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沈澄生有二子。长子沈贞,一作沈贞吉,别号南斋;次子沈恒,字恒吉,号同斋,二人皆随元末著名诗画家陈汝言的儿子陈继读书。陈继精经学,善诗文,工画竹。故兄弟二人才学过人,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伯父沈贞追仿陶渊明,以隐逸自乐,性格风流潇洒,其绘画,山水、人物、畜兽均擅,尤以山水见长。沈周父亲沈恒,亦事朝荣利事有漠然浮云之意,风韵高逸,《明画录》将他的绘画与乃兄贞吉“并列神品”。父辈们的书画家学渊源,为沈周的绘画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3师授

沈周家族好客之名和博雅之风,引来诸多名人贤士聚集相城。有时“父祖子孙相聚一室商榷古今,情发于诗,有唱有和,仪度文章雍容祥雅,四方贤士、士大夫闻风踵门请观其礼殆无虚日,三吴一时盛族推相城沈士为最”,故沈周少时不仅受到父辈指点,也能有机会向四方贤士学习。这时沈家父辈即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沈周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才能,并为他请了专门的家庭教师,陈宽、杜琼便是沈周学习诗文与绘画的早期老师。

陈宽,字孟贤,号醒庵,其父陈继是沈贞吉、沈恒吉的老师,陈宽或因为其父与沈家的关系而继续为沈周老师的。陈宽继承家学,精诗文、擅唐律,气质高朗。沈周从陈宽学习主要在诗文与为人方面。成化三年(1467),沈周39岁时为祝贺老师七十寿画了著名的《庐山高图》,以赞颂陈宽高尚的品格。

杜琼,字用嘉,号鹿冠老人,东原耕者,世称东原先生,吴县人。是当时画坛名流,其绘画亦师陈继,山水、人物画功力深厚,兼擅诗文、书法。他与贞吉、恒吉是好友,常往还交游。杜琼也是沈周最为佩服和敬重的老师。

除了杜琼、陈宽两位老师外,刘珏、徐有祯以及谢缙亦对沈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刘珏、徐有祯是沈周的前辈和亲戚,谢缙是沈周祖父沈澄的好友。

沈周自幼在家庭的熏陶下,并在陈宽、徐有祯和杜琼、刘珏等老师的悉心传授和影响下,使他在学问和绘画等方面全面成长起来。其诗文和绘画的起点之高,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即打了坚实的基础。

4交游

沈周为人心胸恬淡,处世温和,不逐名利,宽人律己,品格高尚,这使得他的社会交往相当广泛。他虽没有做官,但往来的许多都是当朝的官僚、大地主和文人士大夫,也有诗人、书画家、僧人等。其中如吴宽、王恕、王鏊、李东阳、文林、杨君谦、夏昶等。沈周乐于与这些远在朝堂的重臣、近在身边的名流,或隐迹山林的逸士,静心庙堂的禅僧交游,联系密切,友谊甚深。他经常邀友至其所居“有竹居”雅集文会,吟诗作画,观赏古玩,或共同出游,这均寄托着他对自然或友人的深深情意,表露着他内心静怡平和的心态。友人们也正是喜爱沈周的文才诗画,更仰慕沈周高尚的人品、谦恭待人的态度,纷纷乐于与其往还。正是这些友人,与其家庭、师长等一起构成了沈周周边的文化氛围,对沈周的生活、思想和绘画创作产生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沈周生平好客和好游,他的大量作品为纪游寄兴之作。就其足迹所经,仅限于太湖沿岸,基本未超出今天的江浙两省范围,曾多次到过太湖、宜兴、虞山、杭州、嘉兴、南京、无锡、镇江、扬州一带。在他的山游活动中,游访僧寺是一重要内容,常去的有西山僧寺、东禅寺、承天寺等。沈周往来于僧寺,与寺僧们交往并常寄宿寺中。

从沈周诗集中或题画上我们可以了解,其外出出游所到之处,每每即景生情,必写真景并赋诗以纪事。他对大自然的如痴如醉,对艺术强烈的创作欲,正是他迈向艺术高峰的真正动力。

5隐遁思想

沈周家族三代均为隐逸,祖父沈澄即“好自标置,恒著道衣,逍遥池馆”。虽然从祖父开始即以高节自恃,不乐仕进,“子孙以为家法”,然而在沈周年轻时对于是否要出仕曾犹豫不决,后经筮易,得“嘉遁”,才打消了出仕的念头。这以后,沈周开始过起了隐士的生活。
自古以来,文人的隐遁,大多属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消极对抗,至少是种不合作的态度,在兵荒马乱之世,或官场失意之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而沈周隐遁的思想原因却是有些复杂的,这其中有“祖父遗训以为家法”的因素,亦有“筮易”和“侍奉老母”的因素,或还有不可言说的政治因素等。所以,沈周的“隐遁”多少含有一种勉强而不是十分甘心情愿的味道。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他并不是去过隐居的生活,而是作为不入仕的逍遥仕而已,他对社会的参与,对政治的关心还是十分积极的。他的实际思想也并非完全“隐遁”,而是沉下心来。
沈周是在传统的儒学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其本人儒学很深,但心胸淡泊廓然,晚年醉心禅道,与僧人往还,或长居僧舍,晚年每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清心寡欲二十年,其诗画作品中亦流溢着禅的意境。沈周的隐逸生活及诗画成就在当时即被比为王维,应该说,沈周的崇禅多少受到王维的影响。

沈周的“隐遁”思想和醉心禅道,使得他虽身居市井,却想往山林;既生活世间,又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绝俗。可以说,沈周既有儒家的济世态度和伦理观念,又具佛道禅宗的超然物外思想。这对他绘画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 师法古人

沈周学画初期即有老师杜琼等指教,杜琼特别强调临摹古人作品,研究宋元各家画法,沈周的绘画从此养成了临习古画的习惯,这也为其今后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沈周四十五岁之前基本可以划定为师古期,四十五岁之后其临习古人的习惯亦从未间断。

沈周家藏名画甚丰,自曾祖父良琛开始,即有雅好古物书画收藏的习惯,至沈周儿子云鸿仍“特好古遗器物书画,遇名品摩拊谛习,喜见颜色,往往倾囊购之”。特别是随着沈氏家业逐渐拓大,沈周名声的远播,在书画者日踵其门的情况下,收藏的书画名品当更多,为当时吴下第一流,在全国亦数第一流的。沈周不是为收藏而收藏,主要是以此来临写观赏。另外沈周的社交圈中多为达官士人、文人雅士,在他们那里也可以看到更多收藏的古代书画。得见诸多的古代书画作品,为沈周的师习古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沈周师尚古法,广览博学,无门户之见。就有关著录所载沈周临习作品的作者可以看到,上迄五代,下至沈周身边的友人对象,师习对象近五十多位。就现有资料统计,如:谢廷循、谢缙、戴进、夏仲昭、苏轼、杜琼、赵孟頫、王蒙、吴镇、黄公望、倪瓒、赵千里、惠崇、王绂、赵仲穆、李成、赵大年、范宽、许道宁、董源、巨然、马远、夏珪、燕文贵、梁楷、钱选、周砥、米友仁、王渊、杜董、刘珏、高克恭、郭熙、张宇初、庄公瑾、张暄、薛希贤、沈士偁、于汉远、郭文通等。这其中有五代、北宋,亦有南宋的;有元人,亦有“浙派”;有北方亦有南方;有专事水墨写意的,亦有擅长金碧青绿的;有文人画家,亦有院体工匠。明末董其昌所列“南北宗”两派的代表画人,均在沈周的师承对象中。此外,他还看到了王维《江干雪意图卷》、荆浩《秋山晚翠图》、唐棣《松窗读易图》、吴伟《渔父图》以及米芾、郭忠恕、孙君泽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沈周也有所摹习。各种画面、各类画风、各种笔墨技法均在沈周腕下混流。明代王穉登《吴郡丹青志》中说:“(沈)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凡宋元名手,一一能变化出入”。

沈周一生在习摹古人的作品,几乎是从未间断,前人的画法画风自始自终在影响着他充实着他的笔墨技巧与内涵。沈周深喑古法之源流,他依循文人画发展的轨迹,探寻着自己所要师从的主要对象。明代以前的中国山水画史上,画家能够师习的对象较窄,如北宋主要有李成、范宽、郭熙以及董巨,元人亦主要取法董巨。而就沈周崇尚的古人中,五代的董巨和元代的吴镇,似乎是最值得摹习的对象。

三 艺术创作

1师古而为今用

沈周整个绘画的发展进程,是在师古的基础上向前推进自己技艺的,而其艺术理想初本于古法,后强调以自然为粉本,在其直接取法与自然的过程中,亦不忘古法规矩。但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生活环境、兴趣的不断变化,以及自身修养的日渐提高,特别是随着其宗教观念的加强,其审美对象也在潜移默化地演进着。因此,他所摹习的对象也在相应地起着变化。他虽然融汇百家,但其主要倾向则是“元四家”。在“元四家”中,早期尤好王蒙,中晚期则醉心于吴镇、倪云林。审美观与画风演变的大致过程,基本上与其思想变化是一致的。早期画风较为甜润,刻画细腻周详,有其迎合世俗的一面,晚期倾向水墨的变化,与其较为超然的思想境界特别是与禅的思想影响有一定关系。

沈周习画由古法入门,他始终以古人积累的传统笔墨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实践,临仿古人的习惯一直伴随他走尽艺术生命的终点。沈周的师古主要还是为他更好的抒写自然本真服务的,他将从古人那里学来的东西融汇于抒写自然造化的笔墨之中。故其最有成就的绘画并不是他的临仿作品,而是主题性的文人画创意作品。

2承传文人画脉络

审视中国画审美观念的演进,战国尤尚形似,东晋顾恺之首倡传神论,刘宋宗炳取意象外,梁人张僧繇删繁就简,唐代前审美观念有如上几次重大转折。宋代文人画始兴,苏轼力倡绘画取其意气勿为一笔一叶所累,为文人画注重精神理念又开一法门,元代倪云林,更将这一理念推向新境界。明代学倪者众多,但真正得倪意者唯沈周一人而已。

苏轼虽是文人画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奠基人,但他的贡献主要是给文人画的取向定了一个位,其本人的文人画成就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倪云林文气甚高,其理论也能代表元代文人画家的最高水平。画家的笔墨基础对文人画思想内涵的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文人画不是不要形似,只是在造型时更注重于作者情意的表达。沈周的绘画有着坚实的基础,造型能力远超苏轼,他既无苏轼那种政治上的忧患,亦无倪云林那种“凄其悲伤、满腹忧愤”,沈周的心境较为平静逸适,这对于他在文人画表达意识上更为无拘无束,文人画表现的形式上更为丰富完美,文人画实践的理解上更为全面深刻。沈周以其诗、书、画全面广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情,倾注于画面笔墨之中,抒写文人恬淡悠闲的情怀,着意追求平淡天真之情趣,将文人画创作推向高峰。

沈周晚年在佛禅思想的影响下,作品如虚如幻,艺术境界得到更高的升华。他热爱自然但没有如实去描写,其笔墨由古法中来,但又不囿于古法。他的绘画,始终体现着他这种由实景而来又超越实景的写意思想。他的作品不是直现自然,而是对自然美的浓缩升华,是其性情的遣发。他不是为绘画而绘画,而是将绘画作为赞美自然、寄意遣兴的工具手段,这也使他达到文人画创作的至高境界。

3画风成就

沈周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兼及花鸟,书法亦工。他的山水,面貌繁多。突出的有二:一是谨细;一是粗简。也称“细沈”“粗沈”。早年所作多为谨细一路,以师法王蒙、黄公望为主,且多为小幅;晚期的作品又多为粗简,以师法吴镇、倪瓒为多,且多为大幅。他另绘有青绿山水,也有粗简、谨细之分,且艺术成就也极高。沈周的山水中粗简一路,笔法苍劲沉稳,墨法浓重敦厚,构图稳健大气,呈雄健雅逸的风韵。其谨细一路,笔法率简拙朴,墨法雅致淡逸,构图严谨飘逸,呈逸眩雅健之神韵。

他的山水,主要描绘江南风光和田园景色,是借山川自然之景,抒发自家主观审美情性,以达主观意趣之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当中,形成了一种用笔洒脱简练,又并非粗犷疏陋,有含蓄,有风趣,断然是明代特有的画风。这种画风,把中国山水画从疏犷空泛的歧路上扭转过来,在艺术表现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开启了“吴门画派”及写意山水之先河,达神灵尽化之境地。

沈周在花鸟画方面亦有很高造诣,他的花鸟一如其师习古人山水一样,院体、文人画,工笔、写意均有涉猎,广取博采。然而因为其本人生活环境意趣近于徐熙等文人,故在花鸟画的取材与取法上,偏重于吸取徐熙及两宋以来的水墨花鸟画风的创作经验,由此开拓出一条全新的花鸟画发展道路。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评价沈周花鸟画:“沈启南浅色水墨,实出自徐熙而更加简淡,神采若新……”故也有人认为:“宋人写生有气骨而无风姿,元人写生饶风姿而乏气骨,此皆所谓偏长,能兼之者惟沈启南先生。”他的花鸟画,变精工为雅逸,可谓写意花鸟的开山之祖。他所绘的蔬果翎毛,笔力沉着稳健,气韵深厚浑朴,富有文人情趣。可以说,沈周的花鸟画艺术,无论在取材、取意及表现技法诸方面,均对而后的花鸟画坛影响极大,特别是水墨写意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诗文、书法成就

沈周的诗文上亦有很高造诣,只是为其画名所掩。知友杨君谦认为“石田先生乃文章大家,山水树石只是其余事而已”,吴宽评价沈周诗文为“谈笑之际,落笔成篇,随物赋形,缘情叙事,古今诸体各臻其妙……所谓清婉和平高古起绝者兼有之,故其名大播,不特江南而已”。

沈周一生所作诗文数千上万,在世时,其诗文即有成化二十年、弘治十六年,和正德三年的三种刻本行世。沈周去世后,后人又为其辑录编集了多部文集。其诗初学杜甫、白居易,尤好陆龟望,继而攻习宋诗,苏轼长句,陆游近律均有涉猎。他的诗文与其绘画一样,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取材于身边之物,吟情咏物,畅意抒怀。诗文在形式上不为一家一法所囿,开阖变化,纵横百出,特别晚年诗作,境界臻熟,俯拾即是,变化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沈周的题画诗数量之多,将中国的题画诗艺术发展推向了历史的高峰,也正是在他的推导下,出现了明清两代直至今天画坛“有画必题”的风气。沈周因兼擅诗画,其诗歌更是得意于王维、苏轼,故其所作题画诗均寓有画意,画中亦寓有诗意。沈周的题画诗与其绘画一样,给后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认为,诗画合璧的形式始自宋代,而对此形式的真正确立并形成社会时尚,即由沈周开始。这显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

沈周的书法起步于家传,初以学赵孟頫、苏轼体为主。四十岁左右起,泛学赵、钟、王和“宋四家”诸家,对“宋四家”用力最勤,至晚年更倾心学黄庭坚。其书法面貌,总的说来变化不是很大,以行、楷为主,喜用狼毫挥书,线条锋利锐,结体严整,笔法沉稳,遒劲奇崛,有自家风貌,也是明代的书法名家。虽然其书法成就不能与绘画、诗文相比,但亦有很深造诣。因其作为吴门诗画界的一代盟主,伴随自己的书画“长缣片素流布充斥,内自京师,远而闽浙川广”,所题书迹影响甚广,包括弟子祝允明、文徵明乃至董其昌等书法成就,亦得益于沈周处。或可说,沈周的书法,对吴门书坛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结语

作为“吴门画派”的奠基人和领袖人物,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中国文人画发展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画艺精博,技艺全面,在继承发扬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同时,能够开拓创造,树立起新的旗帜,反映出他所在时代文人的精神气质、理想和情感;他的作品将诗、书、画三者进一步结合起来,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的花鸟画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创造性的归纳,为后来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沈周作为一代宗师,受到时人与后人的尊崇、颂扬。他的艺术成就和他所开创的“吴门画派”,深深影响了明、清,以至当代数百年的绘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