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苏派盆景技艺
《向美而生:苏派盆景技艺》
编委会
主编:陈瑞近
副主编;谢晓婷 陶苏卫 茅艳 李喆
执行主编:李焱
英语翻译:张帆 王翠
展览总策划:谢晓婷
展览总协调:茅艳
展览负责人:江伟达 许洁
内容策划:许洁
形式设计:郁颖莹 任珺
展览执行:李 焱 郁颖莹 任珺 杨宇萌
序
“苏派盆景”历史悠久,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发源地在今虎丘、山塘一带。盆景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繁荣于现代。唐代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就有其制作山水盆景的记载。至宋,盆景审美与诗画理论趋同,讲究“师法自然”,以绘画品格作为盆景的品位结构,宋人范成大更是开题名盆景之先河。及至明清,"苏派盆景”臻于鼎盛,王鏊《姑苏志》记载:“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间,清雅可爱,谓之'盆景’。”千百年来,“苏派盆景”形成了“姿态秀美,韵律自然,注重意境,出神入化”的特点,文人气息浓厚。
盆景艺术长期受到苏州文人艺术的熏陶,逐步形成独特的区域特性和传统风格,“居庙堂之高,思山林野趣”,苏州文人们自古对山水自然的渴望,对人生哲理和趣味的追求,促使他们热衷于把山林野趣摄于城市园林之中,又进一步将园林景观浓缩入盆。一盆成田园,一木入山林,他们是造园家亦是盆景艺术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著名文学家、园艺家周瘦鹃和朱子安等盆景大师主张取法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创造快速培育法,赋予苏派盆景以新的时代精神,聪慧的苏州人将取法自然的丰姿神韵置于方寸盆钵之中,而盆景又以浓郁的生命力感染反哺着人们。“多方胜景,咫尺山林”,这正是对苏式雅致生活的一种完美诠释。
2011 年,“苏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多年来,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一直致力于“苏派盆景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位于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东南麓的万景山庄内共陈列各类大、中型树桩盆景六百多盆,山水盆景近百盆,是我国大型专类盆景园之一。万景山庄集苏派之荟萃,聚盆景之精华,为“苏派盆景”的传播与发扬做出不懈努力,不仅是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国有盆景专类园,亦是世界了解“苏派盆景”的重要窗口。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有赖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