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嵇锡贵越窑青瓷艺术
《向美而生:嵇锡贵越窑青瓷艺术》
编委会
主编:陈瑞近
副主编:谢晓婷 陶苏卫 茅艳 李喆
执行主编:李焱
英语翻译:张帆 王翠
展览总策划:谢晓婷
展览总协调:茅艳
展览负责人:许洁 江伟达
内容策划:许洁
形式设计:郁颖莹 任珺
展览执行:李焱 郁颖莹 任珺 杨宇萌
嵇锡贵简介
籍贯浙江湖州,现居杭州,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专业。现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首批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特聘教授、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劳育导师、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主任、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长。
早年师从著名陶瓷前辈研习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艺,承古韵而求新意,以一份坚守和执着,潜心于艺术创作,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1975 年,任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釉下组负责人,作为主创者之一,设计并研制中南海毛主席用瓷——釉下彩餐具《梅竹》(即“7501”瓷)。设计制作上海锦江饭店接待外国元首专用釉下彩餐具《麦浪滚滚》及毛主席纪念堂陈设瓷。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2013 年 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
2016年 担任G20杭州峰会国宴用瓷画面总设计师。
2017年 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首届“杭州工匠”,浙江省总工会命名为“浙江工匠”。
2019 年 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
序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吴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越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瓷窑之一,其青瓷更是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延续烧制了一千年的越窑青瓷以其如玉似冰的品质和胎骨轻薄精细、釉质均匀莹润、釉色青翠柔美闻名四海,艺术价值极高,影响深远。越窑青瓷成熟于东汉,在浙江生产瓷器最早的上虞、绍兴、宁波等地都发现了汉代古窑址。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秘色瓷”的诞生便向世人展现了唐代乃至古代陶瓷史上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遗憾的是两宋时期日渐衰落。
1949年以后,民间作坊多以生产仿制越窑古瓷器为生,勉强维系着青瓷的烧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保护扶持,五大名窑陆续恢复,带动了浙江越窑青瓷的整理与抢救工作,越窑青瓷的研究、发展工作也有了一定起色,其中嵇锡贵跟随邓白先生担负起了恢复越窑青瓷的使命。2011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越窑青瓷”正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嵇锡贵从事陶瓷行业已60余载,作为越窑青瓷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至耄耋之年的她仍在坚持创作,可以说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制瓷事业。"恢复越窑青瓷,并不是要与千百年前一模一样",面对越窑青瓷的传承与创新,嵇锡贵很有自己想法,她不重复过去,更不重复自己。继承了传统刀法的她,总在不停地应用新时代的题材、元素、技法,让古老瓷艺产出与时俱进的语汇。
复杂的工艺需要一颗纯粹的心才能做好。“把什么都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是嵇锡贵对自己一贯的要求。她把每一件作品都当作一个孩子般悉心孕育。她说,对陶瓷所有的装饰、所有的技巧应该都要会,这样才配称为真正合格的陶艺家。承古韵而求新意,我们相信,嵇大师的坚持会让更多人了解越窑青瓷,让这一抹惊艳了千年的青翠于当代迸发出新鲜生命力。
最后,感谢嵇锡贵大师慷慨捐赠越窑青瓷粉盒《牡丹》,为丰富我馆馆藏作出贡献。